郑州轻工业大学2025年“三下乡”社会实践简报(四十四)
以爱为引,助力成长
——记软件学院“心灵共融,温暖童行”社会实践小分队暑期实践活动
为进一步为引导青年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助力社会发展,郑州轻工业大学软件学院“心灵共融,温暖童行”社会实践小分队怀揣着热情与期待,踏上了前往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的实践之旅。此次实践活动不同于传统的志愿者活动,团队成员们将以辅助者的身份,参与到特殊儿童的干预治疗过程中,用耐心与爱心为孩子们的成长之路增添温暖与力量。
志愿者们走进和幼儿园一样充满童趣的治疗室,让孩子们尽可能地自在放松。在医生的分配下,志愿者们被分为四组前往各个房间。在这里“治疗”并不是经常出现的词汇,医生被称为“老师”,患者被称为“学生”,治疗的过程被称为“上课”,医生不强加于儿童患病的概念,而是告诉他们只是来这个地方“活动、玩耍”。分组后,志愿者们顺利融入环境,和小朋友们围坐在一张桌子上。通过贴图、跟念数字、拼玩具等丰富多彩的游戏与任务,搭建起一座座心与心的桥梁。面对没有家长陪同的小朋友,志愿者们用最大的耐心与爱心帮助他们完成任务。医生根据小朋友们的需求,灵活分配任务。每当有人完成时,就进行下一个游戏,医生细心周到,场面有条不紊。
尽管大部分小朋友对上课内容较为熟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配合完成任务,但实践过程中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突发情况。有一次,一名小朋友在进行拼图任务时,因多次拼错而情绪失控,突然哭闹起来,甚至将手中的拼图扔在了地上。面对这一状况,在场的团队成员们瞬间紧张起来,但他们牢记出发前的叮嘱,迅速冷静下来。经验丰富的医生立即上前,运用专业的安抚技巧,轻声细语地与小朋友交流,稳定其情绪。团队成员们则在一旁听从医生的指示,默契配合,有的帮忙捡起散落的拼图,有的拿来小朋友喜欢的小玩具进行安抚。经过一番努力,小朋友的情绪逐渐平复,重新投入到任务当中。
经过实际的体验与交流,志愿者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孤独症儿童,他们主要表现出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以及局限性、刻板性、重复性行为,医生表示,有些儿童正常发育时也可能出现退行型孤独症。而孤独症没有确切的诊断标准,若家长发现孩子有疑似孤独症的表现:对父母呼声不敏感、缺乏恰当的肢体动作、语言发育延迟等,尤其是家族中有精神疾病病史的儿童,需要及时去儿科或精神科就诊。
此次在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开展的特殊儿童辅助实践活动,不仅让团队成员们对特殊儿童的康复治疗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他们在实践中收获了成长与感动。通过与医生的密切合作,成员们学习到了许多专业的康复知识与沟通技巧;在与小朋友们的相处中,他们更是深刻体会到了耐心与爱心的重要性。在与孩子们的互动中,大家发现,孤独症儿童同样拥有纯真无邪的笑容。我们相信,在爱与关怀的滋养下,每一个孩子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