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简报四十二】“豫见”吟诵传承中华文化,游子返乡提升综合素养

时间:2022-07-15浏览:39设置

郑州轻工业大学2022年“三下乡”社会实践简报(四十一)

“豫见”吟诵传承中华文化,游子返乡提升综合素养

——记外国语学院“豫见游子吟教育关爱团”社会实践小队传播吟诵文化活动


“吟经典韵律,诵诗文灵魂”,为了感悟传统精粹,吟诵经典韵律,72日至10日,郑州轻工业大学“豫见游子吟教育关爱团”通过线下、线上两种形式,讲解吟诵这种诵读古诗文的传统读书方式,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浅吟低唱 诵读国学

72日,家乡所在地为景德镇的李姗妮同学,穿上中华传统服饰前往当地的百树学校进行吟诵教学。李姗妮同学向孩子们介绍了身上穿的汉服,并告诉他们:汉服是中国传统的服饰,同时也是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悠长历史的缩影。虽然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已经不把它作为日常服饰来穿戴,但它对中华民族来说却十分重要,是一件美丽的瑰宝,为了更好地传承它,把它放在博物馆里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将它融入日常生活中,同样的,还有吟诵这样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的话语不仅为孩子们讲述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同时还引入了这堂别开生面的国学课。

队员首先从“豫见游子吟”这个名字开始,为孩子们解释吟诵的概念,并吟诵了一首《蒹葭》,朗朗上口的旋律瞬间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不少小朋友不禁开始跟着队员哼起了这首他们以往从未学习过的诗文,这让站在一旁的老师十分惊讶。在之后的交谈中,她告诉队员:自己作为语文老师,从来没见过孩子们能这么快地就学习一首这么长的古诗文,以往通常都需要一到两节课的时间才能够顺畅地读下来。队员向她解释道:“这是因为汉语有四个声调,这样的特性使得汉语天生就具备乐感,因此吟诵这样有旋律地念书,会使人记忆诗文的效率更高。”

接下来,队员由孩子们都已十分熟悉的《静夜思》入手,着重讲述了“依义行调”的概念,引导孩子们思考“音义”的作用,这样新奇的角度使孩子们纷纷开始动起了脑筋,时而聚精会神地听讲,时而积极举手回答队员的问题。

为了让孩子们更加深入地体会吟诵的乐趣,队员教孩子们吟诵《游子吟》这首家喻户晓的古诗,年纪不大的孩子们却很快就学会,在队员示范及引导下,连本来有些羞涩的孩子都开始跟着自己的同学吟唱起来。队员将班上的同学分为三组,用带来的道具进行击鼓传花的小游戏,课堂氛围更加热烈起来,拿到道具的小组却并不怯场,在同学们的掌声中站起来吟诵起了《游子吟》。

一节课的时间过得很快,课堂在欢声笑语中落下了帷幕,但同时也在队员和孩子们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线上宣讲 传播文化

73日至9日,沈阳市的朱明垚同学、郑州市的温康旭同学、安阳市的崔家华同学、邯郸市的李雨欣同学、眉山市的王辉宏同学,纷纷在自己的家乡,以线上的方式组织起当地各个年龄段的群体进行吟诵的宣讲。

队员们在实践结束后发现,大部分人对于吟诵都是一无所知,而开展这样的活动,使吟诵传播到了更广的地方,同时也可以让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厚植在这片肥沃的土壤中。

吟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厚滋养的文化体现,研究吟诵文化的内涵具有学术和现实双重意义。通过本次实践活动,“豫见游子吟”教育关爱团的队员们走出理论的课堂,真正实地传播吟诵文化的魅力,有助于形成对中华文化“根”“魂”的整体认识,领悟坚定理想信念的关键性作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