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简报九十九】“心淮非遗”传承创新,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时间:2022-07-28浏览:354设置

郑州轻工业大学2022年“三下乡”社会实践简报(九十九)

“心淮非遗”传承创新,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记政法学院“豫上非遗”实践队暑期实践活动


为全面了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工艺保护与传承的发展现实和实践困境,更好地借助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与方法来增进泥塑工艺的社会认知度,推动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性发展,进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郑州轻工业大学政法学院“豫上非遗”淮阳实践团队专程来到周口市淮阳区城关镇张小庙村“泥泥狗”邵波工作室开展实地调研活动。

   “泥泥狗”作为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太昊陵“人祖会”中泥玩具的总称,是淮阳太昊陵所独有的泥塑工艺,并于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而邵波工作室的主要负责人——邵波先生,正是淮阳区“泥泥狗”协会主席、“淮阳泥泥狗”项目传承人。实践团队前期通过与邵波先生的沟通对接,表达了对泥塑工艺保护与传承的浓厚兴趣以及实践设想,与邵波先生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2022年6月26日下午三点,实践团队来到邵波工作室,邵波老师对实践团队的来访表示衷心欢迎。团队成员在邵波先生的带领下,深入走进“泥泥狗”发源地,聆听其背后的历史故事与发展变迁,知悉其工艺技术与制作过程,探析其发展现状与实践困境,进而共同探讨泥塑工艺保护与传承新路径。


在与邵波老师的访谈交流中,邵老师将自身与“泥泥狗”的故事娓娓道来,从缘起到续缘、再到固缘,从懵懂年纪的好奇,到青春年华的专业探索,再到如今的不懈和甘之如饴,邵老师与泥泥狗之间结下了不解之缘,内心使命感与责任感使他将功名抛之身后,其认为更重要的是如何让“泥泥狗”获以保护与传承的同时,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助力泥塑走出中国、与世界对话。

“泥泥狗”作为淮阳特有的非遗文化代表,如何以泥塑保护与传承来巩固乡村振兴成果、实现二者有机互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邵波老师认为,乡村振兴也是工作室一直在做的事情,其开设了公益学堂来帮助乡镇困难群众学习制作泥塑,使其掌握一技之长,并给他们发放一定薪酬,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以避免出现返贫致贫。可见,将泥塑传承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来推动二者互促,具有一定实践可行性。但邵老师也向团队成员阐述了潜存的问题,由于公益性学习并不收取费用,所以多数人只是学习皮毛,虽能制出泥塑产品,却未学习并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这也正是当前非遗文化传承所面临的严峻问题,技艺的传承只是精神的载体,非遗文化精神的传承才是核心要义。因此,在增强泥塑文化底蕴宣传推广的同时,如何让当地年轻人、有需求的群体既学到技艺也理解文化,真正实现泥塑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双重发展,仍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

  针对非遗文化传承所面临的后继乏人困境,以及乡村振兴成果如何巩固的现实问题,实践团队结合专业知识与方法提出了“乡村振兴之留守妇女增能培训计划”,其重点关注农村留守妇女群体的技能提升与再就业,通过将农村留守妇女组织起来,采用小作坊的形式,在农闲时进行集中化、专业化的泥塑工艺技能培训,从而既推动留守妇女掌握新技能、增加再就业机会,也在推广泥塑文化的同时解决了泥塑传承所面临的后继无人问题。该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团队成员充分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的独特优势,积极整合链接来自政府、企事业单位、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等多方资源,致力于通过项目化运作、组织化推进、专业化服务助力留守妇女技能提升,推动泥塑文化宣传推广,巩固乡村振兴成果。对于该计划的设计与实施,邵波老师表示认可与支持,并且协助实践团队联系到当地妇女联合会,为培训计划的下一步实施提供了有力的外部支持。正是通过这样一种模式的落实,最终将实现非遗文化传承、留守妇女增能、乡村振兴成果巩固的多重实践效果。

访谈结束后,在邵老师带领下实践团队一行来到其工作场所及作品集摆放的仓库参观学习。在这里,团队成员看到邵老师的系列作品,包括貔恘系列、中华灵猴系列、荷花系列等,一个个惟妙惟肖、形态各异的泥塑作品,在保留原有泥塑制作工艺的基础上,融入新的发展理念加以多元化、创新性设计,已然初步展现出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邵老师讲解下,团队成员具体了解到淮阳泥泥狗的塑造与绘制跟祭祖、娱神、祈子的目的有着密切联系,其正是根据远古神话传说抽象变形想象而来的一些艺术形象。这种形式的出现,乃是对其内容的一种反映,繁衍生息就是泥泥狗内涵的核心。

在参观期间,团队成员也了解到泥泥狗的制作流程:从“选土”开始,要选用被称为“胶泥”的土,其沙粒很少、但很有黏性;然后反复锤炼,即“捶泥”;接着是“捏塑”,再进行“高温烤制”;而后“上色”,其要用高粱杆沾取丙烯颜料,对胚进行上色,最后“晾干”,即形成一件成熟的作品。同时,我们还了解到,工作室目前的作品是结合时代多元需求而加以创新后的再创作,其将泥泥狗与雕塑、陶瓷技艺进行跨界融合,解决了业界存在的泥塑不易长期保存、易掉色等问题,这也使得泥泥狗作品的收藏与艺术价值得到了进一步肯定。

  在此次拜访过程中,实践团队一行人有幸观看到泥泥狗的制作过程之一上色过程,妇女采用娴熟的技术,一撇一捺进行细致的描绘,线条之灵动,形象之栩栩如生引起实践团队一行人对古神话中人物的向往。在制作过程中,通过与其中一位制作者进行交流时,谈到“之前对泥泥狗只是有所了解,并不知它有什么意义,但现在通过和泥泥狗接触,我们不仅加深了和泥泥狗的联系,还有了对它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且通过集中制作还给了我们这些留守在家的女人一个自食其力自己挣钱花的机会。”从受访者的言语中,实践团队更加肯定了将泥泥狗保护与传承同留守妇女技能提升相结合来共同助力乡村振兴这一计划的现实可行性,从而致力于实现多方合作共赢。

    随着近些年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越发重视,再加之“泥泥狗”传承人的持续探索和技艺创新,“泥泥狗”文明传承与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均得到了有力的推动。实践团队也凭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这一契机,对“泥泥狗”的发展现状获得更深层次的认知。

  赓续前行,精进臻善。在今后,团队成员将借助自身所具有的专业知识与方法,借助项目化运作、专业化服务、多元化宣传来推动非遗传承与当地留守妇女发展的有机互促,既为巩固乡村振兴成果,也为“泥泥狗”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尽绵薄之力。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