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轻工业大学2025年“三下乡”社会实践简报(二十八)
常青筑梦,云岭传声
——记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常青数”支教服务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行囊满载知识梦,步履丈量奉献情;常青结伴北上路,薪火相传万里明。2025年暑期,10名郑州轻工业大学“常青数”志愿者奔赴太行山下河南省安阳市岭头村岭头小学开启为期14天的支教之旅,与孩子们共同快乐成长。
以爱为匙:唤醒荒原里的求知星火
抵达岭头小学的首日,志愿者们便迅速投入到教学准备中。教室里彩色卡纸、剪刀、画笔等工具被整齐摆放。课堂上,志愿者范恒岳拿起剪刀,将彩色卡纸裁成各种几何图形,“大家看,这个三角形加上这个平行四边形,像不像咱们村口的屋顶?”他边说边将图形拼贴起来。随后他将课堂交给大家,让他们自己动手。九岁的小芳握着黄色卡纸,剪出三个三角形叠在一起,举起来喊道:“老师你看,这是山上的松树!”看过孩子们的作品后,范恒岳在小芳的剪纸旁添了几笔流云,对她说:“加上云,松树就更像在山上了。”教室里剪刀开合的“咔嚓”声此起彼伏,随着纸屑落在课桌上,孩子们眼中熟悉的乡村图景徐徐展开。
陪伴者说:编织童年的隐形经纬
支教过程中,志愿者们不仅是老师,更是孩子们的陪伴者。音乐教室里,志愿者们教孩子们唱《让我们荡起双桨》,虽然很多孩子跑调,但他们扯着嗓子唱的样子格外认真;操场上,志愿者吕振业和孩子们踢足球,一个球滚到泥地里,他二话不说踩进去捡起,继续和孩子们奔跑。“老师,你看我折的船,上面写了想当科学家。”十岁的小宇举着纸船向吕振业展示,脸上沾着些许颜料。吕振业蹲下身,帮他擦掉脸上的颜料:“你的愿望一定会实现的。”小宇咧开嘴笑了,露出两颗刚换的门牙。
扎根记:让教育长出毛细血管
十二年的坚守,让“常青数”支教从“候鸟式”的馈赠进化为“共生式”的生长。年轻的支教者们渐渐懂得:他们播撒的不只是知识,更是一种唤醒——当那个总躲在最后排的女孩第一次举起右手,她的掌心正绽放着破土而出的光芒。教育从来不是写在纸上的宏大宣言,而是镌刻在时光里的细密针脚。当第十二个夏天的蝉鸣再次掠过田野,那些曾在乡村书屋里摇曳的微光,已然连缀成一片璀璨的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