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轻工业大学2025年“三下乡”社会实践简报(二十九)
科技赋能桑产业 青春奋进助振兴
——记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桑源智创”助农实践团暑期实践
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高校科技优势助力农业产业升级,7月11日,郑州轻工业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桑源智创”助农实践团再赴新乡市原阳县勤富农场桑葚种植基地,开展桑产业深度调研与科技助农实践活动。团队通过实地考察、技术问诊、工艺优化等方式,全面探索桑产业链的发展现状与创新方向,为当地桑产业提质增效注入青春动能。
深调研明现状,把脉桑产业发展瓶颈
实践团队首先深入勤富农场桑园核心种植区域,在农场负责人银峰的带领下系统考察了桑园种植规模、品种特性及智能化种植水平。通过与农场主及桑农的交流,详细掌握了当地桑叶和桑葚两大核心资源的种植管理模式、营养价值及加工潜力。调研数据显示,该基地桑树种植面积达100余亩,年产桑葚鲜果约150吨,桑叶年产量超40吨,已初步形成规模化种植体系。
在产品加工调研中,团队发现当地桑产业存在三大突出问题:一是桑葚鲜果保鲜期短,常温下仅能存放2-3天,导致产后损失率高达15%;二是深加工产品结构单一,以传统桑叶茶、桑葚酒为主,附加值较低;三是春夏季节桑叶资源利用率不足,仅开发利用霜降后的桑叶,造成全年超50%的桑叶资源闲置。这些问题成为制约当地桑产业规模化发展的主要瓶颈。
强实践优技术,激活桑资源利用潜力
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实践队员们迅速行动,深入参与桑叶采摘与加工实践。在桑叶茶制作环节,队员们参观了解了现有的制作工艺和设备。结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团队提出“全季桑叶开发”方案,即针对春季桑叶鲜嫩特性,开发桑叶春茶及桑叶蔬菜制品;夏季桑叶则用于提取黄酮类功能成分,制作桑叶保健饮品。
在校双创平台及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实验室平台支持下,团队重点攻关两项技术创新:一是利用筛选的优良菌株开发桑葚发酵饮料,通过专利菌株发酵技术,开发新型桑葚鲜果发酵产品,该产品已形成详细工艺参数,已制作批量样品,交付农场进行产品试用;二是设计桑叶深加工产品,目前团队已筛选出功能菌株,进行发酵试验及技术攻关。
实践队通过跟踪记录桑葚从采摘到销售的全流程发现,现有销售主要以采摘方式销售,由于桑葚鲜果不耐贮存,导致产品货架期缩短。针对这些问题,团队提出改进方案:采用功能菌株处理技术,提升桑葚鲜果硬度,契合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规划中“农产品减损与精深加工”重点任务,重点致力于解决桑葚的减损与精深加工问题。数据显示利用团队筛选的功能菌株处理能有效防止桑葚软化,实现硬度提升与风味保留的协同增效。通过科技锁住自然馈赠的完整营养与味觉享受,为农场提供了差异化产品开发思路。
拓渠道树品牌,打造桑产品市场推广矩阵
为破解桑产品品牌影响力不足的问题,实践队从市场营销角度与农场商讨制定“新媒体+电商”的推广策略。团队拟策划制作系列科普内容,通过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在电商渠道建设方面,协助农场开设店铺,并优化产品详情页设计。此外,团队还建议农场申请“药食同源”认证,开发针对三高人群的功能性桑叶食品,并策划“桑园采摘节”等体验活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多举措促进桑产品打开多元化市场通路,有效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本次实践活动不仅为新乡市桑产业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更让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科技助农的责任与使命。通过将食品科学、生物工程专业知识与乡村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同学们在实践中提升了专业认同,坚定了服务“三农”的信念。未来,“桑源智创”团队将继续深化与勤富农场的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让小小的桑叶、桑葚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黄金叶”、“黄金果”,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